乐静:传承蛟川走书,就是留住宁波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2-03-28 浏览量:4191 点赞: 0 收藏


-非遗档案-

最具宁波乡土气息的蛟川走书


蛟川走书是宁波乡土气息浓最为浓郁的传统曲艺曲种。它脱胎于四明南词。但相较于四明南词,更通俗易懂,更接地气。
早期蛟川走书,仅一人演唱,一种曲调,没有乐器伴奏、随唱。后来,逐渐演变成以一唱一和并开始增加曲调,使用二胡、扬琴等乐器进行伴奏。新中国成立后,蛟川走书发展到多档形式。
走书为何名为“蛟川”?据老艺人口口相传,约光绪年间,有一个名叫“谢阿树”(又名“谢元鸿”)的走书艺人,因其所住镇海小南门拱形城墙上刻着“蛟川”二字,遂以此为名。许多艺人认为,他是“蛟川走书”的创始人。

另外一种说法是,蛟川走书是舟山的“滃州老调”演变而来。说蛟川走书的艺人,大都来自北仑区域(原属镇海县)。民间传说, 古时候有一条蛟修炼成仙时,穿半岛而入东海,此半岛就叫穿山半岛。公为龙,母为蛟,柴桥、郭巨一带百姓请龙王,请的是“桃花老龙”。镇海也有地名称“蛟川”,故此,流传于这一带的走书称为“蛟川走书”
蛟川走书大多说唱演义类长篇大书,传统书目有《包公案》《薛家将征东》《大红袍》等。现代书目有《敌后武工队》《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2006年6月,蛟川走书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印象-

乐静:留住蛟川走书,就是留住“阿拉宁波”声音


乐静在说书


联系上乐静,是今年3月的某一天。而在前几天,蛟川走书省级非遗传承人、也是历史第一位蛟川走书女艺人的张亚琴,因病逝世,享年94岁。
作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乐静告诉笔者:张亚琴的说书,口齿伶俐、吐字清晰,善于唱“帝王将相、挂帅出征”式的长篇古书。“现在宁波能上台唱走书的不过30多人,50多岁已算年轻了,保护和传承刻不容缓。”

“一桌一椅一堂木,一人一口一折扇,无限风情在其中”,是蛟川走书的艺术魅力所在。乐静告诉笔者,以往的艺人只用两只酒盅,一根竹筷,通过有节奏地敲打,就能自唱、自和,把历史故事演绎出来。著名的“走书大王”朱阿根,是第一代走红艺人。他“说”“噱”“弹”“唱”,男女分口,各种行当表演,惟妙惟肖,深受当时老百姓喜爱。

乐静师从汪康章先生,他是北仑郭巨人,会拉二胡、打扬琴、敲鼓板,善于说唱古代长篇、短篇,也能演绎现代新书。只是因为半盲,早早地离开舞台。而乐静的师公是著名艺人,来自六横岛的“拐腿沃阿定”。当年,因为事涉 “六横暴动”,沃阿定在警察局里被打断了腿,但坐在牢里还每天“咿咿呀呀”说书。警察的太太们非常爱看他的演出,经常把他叫出牢去唱。最后,因查不出参与暴动实据,就把他放了。这也可以想见当时蛟川走书在民间的流行程度。

乐静在传艺

除了蛟川走书,宁波的曲艺门类中还有宁波走书。乐静说,它们实际上是“俩姐妹”。
“宁波走书”,又称“犁铧走书”,曾用名为“莲花走书”
“蛟川走书细腻、优雅,就像文士;犁铧走书勇猛、刚强,像武夫”乐静说。因为犁铧走书后改名为宁波走书,所以申报了国家级非遗,这也让乐静多了几许感慨。
乐静不讳言,蛟川走书传播的局限,是流传地域太小,像北仑区一带的人喜欢蛟川走书,镇海区的人们喜欢犁铧走书。“镇海以外的慈溪、余姚、象山、宁海,喜欢犁铧。沿海北仑柴桥、梅山、大榭以及舟山地区喜欢蛟川,而大嵩、咸祥、湖头渡喜欢犁铧。”

蛟川走书,与宁波的其它曲艺门类一样,其实传承的是阿拉宁波自己的声音和特有的文化。乐静对蛟川走书的未来,五味杂陈:“留不了,舍不下,眼睁睁地只能看它远去!”
乐静也有自己的传承人,一些学生也慕名来向她学艺,但她深知培养一个真正的蛟川走书艺人需要很长时间。乐静告诉笔者,像走书这种曲艺形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说书人一人多角,要学会生旦净末丑的各种形体表演,还要会分口,学唱腔,更要能创作走书中的“关子”,也就是“包袱”,各种社会知识如民风民俗,也要了然于胸。

拜师仪式

优秀的走书艺人,必须集创作、导演、表演、评论、乐队于一身。乐静说,老底子学蛟川走书的艺人,必须是先做乐队三年,再做学徒演员四年,才能满师,这叫做“三年学徒,四年半桩”。一个稍有名气的走书演员,历练都得在10年以上。在当下,基本上没有人会花这样大的功夫,来学一门不能谋生的技艺。

以前老艺人靠唱书生存,创作,是为了更好的生存。乐静说,现在培养年轻走书演员,他们最多也只会在比赛时,按照编写的内容,唱个十几分钟。这只能算是兴趣爱好。而真正会唱长篇走书的艺人,不远的将来,或许会成为 “绝唱”。

所以,对蛟川走书进行抢救性保护,让优秀的蛟川走书剧目留下来,要尽快列入议事日程。而乐静最大的心愿是,她的全本《包公案》能够出版,并以视频的方式,保留下来,给宁波特有的声音留下一份珍贵的档案。

-传承和创新故事-


乐静擅长演唱长篇书目《包公案》,这个书目是已故的老艺人口头传承而来,乐静做了去芜存菁的整理工作。她说,这个《包公案》与其它地方以《七侠五义》为主线的套路不同,有自己的特色。

“宁波的《包公案》可说是上几代老走书艺人的结晶,它把包公的铁面无私,不畏权势,公正廉明,睿智大度,对国忠心,对民关切,描绘得淋漓尽致。虽然有太多的虚构情节,但都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2018年,乐静还在北仑当地的电视台录制了20小时的《包公案》。

几乎宁波所有的走书艺人,书目的传承都是口口相传,顶多有一个故事大纲,艺人们按照自己的认知,随性增减,这使得说书的内容有即兴发挥的精彩。

乐静和弟子们合影

在宁波,乐静是为数不多的能提笔写剧本的老艺人。2005年,她自费出版《奇葩留香》一书,里面收集创作了她的走书选段和各种赋子。而后又收集整理了“民间故事” “宁波小调”“趣味闲聊” “舞台生涯”等章节,共计40多万字存档。

这几年,虽已是古稀之年,乐静还编写了50回的《包公案》。新冠疫情期间,更是整理出了20余篇短篇走书。为了让蛟川走书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她还把《包公案》上传到“优酷” “喜马拉雅”等网络平台。


来源:宁波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