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丨走进穿山造趺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2-02-07 浏览量:3554 点赞: 0 收藏

      新年已至,为伴留仑的市民朋友度过一个精彩温暖的春节,同时为满足疫情防控需要,北仑区文化馆特别推出“非遗过大年—视频展播中国年”活动,此次活动内容主要分为穿山造趺、蛟川走书、梅山舞狮和新碶剪纸这四大板块,以娓娓道来的纪录片形式,缓缓拉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画卷,清晰的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悠久历史,旨在向广大市民朋友传递非遗的坚定力量,让我们扬帆起航,前往“非遗过大年—视频展播中国年”第一站“穿山造趺”。


穿山造趺的前世


   “造趺”又名“肩背戏”,亦称“造型”与“造脸”(画脸谱),俗称“马嘟嘟”,是民间传统舞蹈,流传于北仑区柴桥街道穿山村,故名穿山造趺。造趺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南宋时期,由10名十岁左右的英俊男女少年站在青壮年男子肩上,边舞边唱、做、念打,常见于庙会及重大庆祝活动中。穿山造趺在发展的过程中历经三个主要阶段。

01a11940a0b0fa0b33b3b15bb93abf3a.jpg













第一阶段(穿山村造趺刚移入时

以少年扮童男童女或八仙骑在成年人肩上,但不表演,群众谓为“马嘟嘟”。



第二阶段(清光绪年间

天盘(儿童)表演形式由坐骑改为站立,不仅亮相效果佳,而且富有杂技功能,儿童扮相多以“活观音”及《借东风》等剧目中的人物为主,但没有唱和舞蹈。



第三阶段(1912年后

“天盘”能唱会舞,“地伴”也能根据“天盘”的表演协调地舞动,参演人数从原来的5对10人,扩大到10对20人

2335147eeeea72d342a16a6a3e58ba82.jpg

穿山造趺的今生


      穿山造趺先后被列入区、市、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柴桥实验小学被列为区、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穿山造趺的传承主要是以穿山村和柴桥实验小学的传承基地为主,分别培养造趺艺术的天盘、地伴人才。穿山造趺还经常参加宁波、镇海、北仑等地的重大庆典和文化活动,提高了穿山造趺的知名度。2008年的春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社区》栏目以专题形式播放“穿山造趺”,再次唤醒穿山造趺的新活力。2015年,参加浙江印记—2015浙江优秀民间文艺大展演暨文化走亲大联动活动,在全省人民的面前展示造趺的独特魅力。


非遗传承人

abbc6781bcceaed84f59635bb3f60a24.jpg

周德兴,生于1929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穿山造趺第六代传承人。在青年时代根据家传造趺手抄本,组织同龄人继承和发展造趺艺术。在半个多世纪里,他一直担任穿山造趺领队编导,在舟山、宁波及北仑等地多次应邀演出。2009年5月被评为北仑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009年6月被评为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177ff4e6947856664a9e9e8c64038bdb.jpg

周翠珠,生于1952年,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穿山造趺第七代传承人。1986年当选村妇代会主任后,开始接手穿山造趺,并师从第六代传承人周德兴。设计了3套服装,整编了队形绕8字、继承了天盘戏曲化妆、小朋友唱腔、后场指挥打鼓,后带队参加了中国象山开渔节、北仑体艺中心国际篮球赛演出。2005年又成立女子造趺队,地盘服装红绿相映。2008年1月,接受中央电视台专访,上了央视新春特别节目。还参加了九峰兰花节、北仑元宵节等各类活动。2010年5月8日参加上海世博会演出。宁波日报、宁波晚报、新侨报、央视四套节目对穿山村造趺作了介绍。2012年1月2日去鄞州岐化演出,2012年9月参加瑞岩山水游演出,2012年10月参加中国国际港口文化节演出,2012年11月23日去桐庐参加省文化厅主办的浙江省最具地域特色文化符号节目展演,获得优秀展演奖。2013年2月元宵节郭巨踩街演出。

25e272a8c629f53ce20ca11bdc63a3e4.jpg

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6ifrmEit1feRCNYa9wbnf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