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的海韵园,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歌声与笑声此起彼伏。8月11日晚,“北仑最乡音”村歌村K大赛新碶分区赛在此热闹启幕。来自新碶、霞浦、春晓、梅山4个街道的村民代表们登上舞台,用歌声编织乡愁、礼赞家园。“高塘一字屋,林宅门楼古朴朴。新碶处处是新欢喜,娃娃笑声传四方……”当晚,22名来自新碶街道高塘村的孩子率先登场,一首《高塘田园好风光》拉开了演出序幕。稚嫩的童声里,藏着高塘村的稻田青翠、老宅故事,也藏着孩子们对家乡最纯粹的热爱。台下观众听得入神,掌声里满是共鸣。
“孩子们唱得太动人了!”观众刘碧谨笑着擦了擦眼角,“一下子就想起小时候在村里摘杨梅、赶集市的日子,现在家乡越来越好,这歌声里全是幸福。”当晚的舞台,是北仑乡村变迁的“音乐画卷”。新碶街道文化站原创的村歌《花开北仑山》首次亮相,便抓住了所有人的心。“巨轮穿梭海峡,港口昼夜繁华,渔歌多过滩上的沙……”歌词如诗,旋律悠扬,从昔日小渔村的袅袅炊烟,唱到今日国际港城的巨轮鸣笛,北仑山见证的沧桑巨变,在歌声里缓缓流淌。
“我们想把北仑的故事写进歌里。”新碶街道党工委委员张佳誉说,“让年轻人记得住乡愁,让家乡的故事代代传。村歌不只是文化名片,更是乡村振兴的‘软实力’。未来我们还会开发音乐IP,推动农文旅融合,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发展红利。”不止于《花开北仑山》,当晚的每一首村歌都带着“乡土温度”。霞浦街道王文颖等人演绎的《霞南的晚风》,在旋律里传承“人亚精神”;春晓街道王岩的《民丰谣》,唱出了新时代村民的精气神;梅山街道徐雪萍、陈优萍更用越剧唱腔演绎《梅山赞》,一板一眼里全是对家乡的深情。这些歌,是村民写给家乡的“情书”。